彩印的“另类”数字印刷之路

数字印刷的百度百科词条有明确的定义——“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强调的是按需印刷、无版印刷,是与传统印刷并行的一种科目”。这也是现阶段印刷业内从业者对数字印刷的普遍理解,传统印刷企业转型数字印刷的标志往往是购买一台HP Indigo数字印刷机。

而彩印内部对数字印刷的理解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印刷包装业深度融合,使包装定制全链路(设计、报价、下单、制作确认、印前拼版、开单、制版、印刷生产、印后加工、物流配送)各环节实现在线化,进而完成数据化、智能化,打造“全数字化印刷包装企业大脑”。

全数字化印刷包装企业大脑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创新增长的主要路径。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并首次明确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的要求。

2018年阿里、腾讯、京东、小米,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在调整组织架构,入局数字经济战场。无论是智慧城市、数字银行还是智能养殖项目,每一个行业要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都会提到打造“数字化行业大脑”,要以数据科技为引擎,实现行业的降本提效。

数字化使得彩印平台所有订单的运转都变成数据,在线上智能分析处理,客户确认后的订单,拼版系统会根据订单出货时间、材质工艺、印刷数量等维度建立的数据模型自动得出最合理的拼版组合,同时计算出印张尺寸与数量,然后直接生成订单排期表。

彩印现阶段已经实现了设计到订单排期全流程的在线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公司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之后,又投入了800多万元启动印刷包装工厂数字化升级改造计划,尝试使用IOT设备将生产线数据化。2018年底,彩印数字化工厂团队成员开始入驻生产工厂,对包装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部署:数据嗅侦器、摄像头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边缘服务器,捕捉工厂各个环节的动作行为,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变成可量化的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在线上打造出一个“数字孪生工厂”。

生产线数据化之后就可与技术中台打通,形成业务数据与生产数据的闭环,把订单从设计到物流配送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共享,订单链路上的每一个责任部门通过手机即可随时查看订单进度、处理异常订单,形成高效的智能协同网络。有了足够高效的智能网络结构支撑,才有可能以足够低的成本实现小批量按需定制的服务。

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

马云在2018年云栖大会首次系统阐释了关于新制造的思考。他提出,新制造将会重新定义制造业,而定义新制造的标准,看你是不是按需定制,是不是个性化、智能化。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数据,以前制造业靠电,制造业发展好不好是看电力指数,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数据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的生产车间。

一个传统印刷包装企业的老板听了马云关于新制造的分享之后,截了这段文字发到我微信,他很疑惑为什么数据会是按需定制的核心?后面我给他发了一组2017年彩印跟阿里巴巴包装平台“96拿货节”营销活动的业务数据:

阿里店铺销售额108万元,生产成本91.8万元(材料费、印刷费、损耗、生产工人成本等),推广成本3万元(成本偏低,大部分为官方免费导入流量),服务成本12.6万元(人员工资成本、提成等),毛利0.6万元,如果不是官方免费流量支持,活动毛利预计-7.6万元。而同样产出108万元销售额,彩印官网服务成本仅需7.3万元,比阿里店铺少了5.3万元。还有一个关于订单处理效率的数据,阿里店铺客服人均处理订单数5.6单/天,而彩印官网客服人均处理订单数是17.2单/天。

由于阿里店铺不能与彩印技术中台对接,第三方店铺数据不能与彩印官网业务数据打通,店铺客服每天都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客户询价、代客户下单等重复低效的工作,人均产出仅为官网的三分之一。除了数据割裂造成的低效问题,随着订单的增加,彩印官网正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彩印的“脑力”快不够用了,这个“脑力”在数据行业指的是“计算力”。

我们经常说的大数据,不是指数据大而是指计算大,彩印智能报价系统、在线自动拼版系统、在线混合拼版系统、在线预检系统、数字化色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切都要靠巨大的计算力来支撑,如果计算力跟不上,就没有办法让客户及时报价下单并迅速完成订单交付。

2018年4月,彩印内部决定把阿里店铺暂时关停,并主动涨价削减低端客户订单,全力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来升级旧系统。那段时间技术同事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遇到大厦突发事故停电,十几号人直接抱着电脑到附近咖啡厅继续写代码。

没日没夜地加班60多天,7月初彩印系统终于完成了一次大版本迭代升级,所有业务领域实现数字驱动,并通过新开发的“智能成本核算系统”高效核算每天盈亏平衡点,动态调整销售价格。借助高效的成本核算系统,彩印于2018年下半年实现盈利,同时也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并得到了风投的认可,获得了足够资金启动工厂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彩印内部测算后预计工厂完成生产线数据化后,单均生产管理成本将降低8%~10%。

利用数据指导商业决策

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印刷包装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小批量包装电商,更有企业提出3年100亿、3年500亿的“雄伟”销售目标。但是3年又3年过去了,不要说100亿,年销售额超过1亿的包装电商平台都没有,相反“年亏损额超过年销售额”的平台出现好几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什么亏损如此严重?我们先看一组亏损亏出新高度的共享单车业务数据:

根据美团招股书披露的摩拜业务数据,2018年4月4~30日,摩拜骑乘次数为2.6亿次,每次骑乘收入0.56元,共计收入1.47亿元;单车和汽车折旧3.96亿元,经营成本2.58亿元,毛利-4.07亿元;录得净亏损4.8亿元。摩拜的数据说明共享单车每次骑行的运营成本将近1元,折旧约1.5元,合计2.5元,而用户只愿意为这项服务掏0.56元。

成本2.5元>利润0.56元,如果单次骑行收3元,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是收3元用户就不愿意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要死,是因为用户对它提供的服务不认可。认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愿意用一个高于成本的价格为服务埋单。

传统印刷包装企业的老板都知道小订单需求大,毛利率高,而且一般都是收现金。看似“鸡腿”,但其实里面的骨头一点都不好啃,或许正是看到了里面的骨头,小订单一般都被印刷企业视为鸡肋,要么不接,要么开价高,但用户不接受。

包装小订单的业务数据跟共享单车类似:

在分析包装小订单业务数据前,首先要明确小订单毛利率高但并不代表利润高,客单价1000元的订单,毛利率30%,毛利是300元(生产成本700元);客单价10000元的订单,毛利率20%,毛利是2000元(成产成本8000元)。按照传统印刷企业的服务模式,无论小单还是大单,服务流程都是一样的,服务成本也是固定的,假设服务1个订单的成本是500元。客单价1000元的小单亏损200元,而客单价10000元的订单盈利1500元。

客单价1000元的小单,毛利300元,生产成本700元,服务成本500元,一单亏损200元,这显然不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想要有利可图,要么降低生产成本,要么提高毛利,要么降低服务成本。

所以就有印刷企业提出了“合版印刷+3D软打样”的概念来降低生产成本,这个生产成本700元的订单理想状态下成本可以降到350元。什么是理想状态?理想状态就是刚好有多款材质、工艺一致,并且尺寸合适可合版的状态。如果根据合版的成本去定销售价,一旦不在这个理想合版状态下(生产成本还是700元),这个客单价1000元的订单,保底亏损200元。

现实往往比这更残酷,跟名片、宣传单等商务印刷品不同,用户对包装的颜色要求更高,“合版印刷+3D软打样”的生产模式跟不准实物样颜色,不同批次颜色不稳定,用户根本不愿意为这个单付出1000元的成本,他觉得这只是低端品,只愿意付出600元。质量要求高的用户留不下,只能降低销售价留下低端用户。这个不在理想合版状态下生产成本需要700元的订单,加上服务成本500元,但是你只能卖600元,亏损金额达到600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彩印“智能成本核算系统”,看完这组简单的成本数据,大家应该可以深刻地理解如何“打造”一个“年亏损额超过年销售额”的包装电商平台。数据不仅能大幅提升企业各环节运营效率,让企业实现降本提效,同时能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避免走弯路,这是数据智能化之后的最大价值。

一站式包装解决方案+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基于小批量卡盒品类运营过程中沉淀的数据和行业经验,彩印已开始向精装盒、软包装、金属包装等品类进军,力求为客户提供全品类一站式包装解决方案。

生产成本+服务成本<用户愿意付出的成本,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商业模式。但是人工成本、租金成本每年都在涨,传统印刷包装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存亡战”,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细化运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成为每一个印企掌舵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为了推进传统印刷包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久前彩印内部专门设立了一个新制造事业部,并开始搭建“大中台、小前台”的技术架构。未来将结合彩印内部“全数字化印刷包装企业大脑”向印刷包装企业输出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底层基础技术功能将免费向全行业开放。

从2C做自营包装业务的电商公司升级成一家2B向印刷包装企业提供数字技术、电商解决方案的“数字科技”公司,横跨包装全产业链条,对客户形成端到端的交易闭环,这是彩印现阶段正在探索的新方向。